學校精神:艱苦創業 奮發有為
武夷學院前身為南平師專,創辦于1958年。1960年初,學校搬遷至原校址南平官沙田。1962年學校更名南平師范學院,承擔培養本科生的任務。1963年秋,學校遷址漳州,與廈門、泉州等幾所院校合并組建福建第二師范學院。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復辦南平師專,稱建陽師范??茖W校。1994年學校更名為南平師范高等??茖W校。2002年10月,南平師專武夷山校址開始興建。2003年9月,學校陸續從原南平校區遷往武夷山。自復辦到2007年,學校培養了大專學歷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萬多名。2007年,教育部批準在南平師范高等??茖W校的基礎上正式設立武夷學院。武夷學院升本以來,在福建省委、省政府和南平市委、市政府的關懷下,在300萬閩北人民的支持下,順利完成了從南平到武夷山的整體校區搬遷,全校師生激情奮斗,眾志成城,全面實現了從??茖W校向本科大學的轉型,從單一師范類學校向多科性大學的轉型。
一、艱苦創業
1、從歷史地位方面看,武夷山地處原中央蘇區、原革命老區--蘇維埃福建省委所在地,是紅色首府,經濟相對落后。
2、從地理條件方面看,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,屬于縣級市,不僅離福建中心城市偏遠,而且相關人力資源及配套設施也都短缺。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本科院校建在縣級市的數量不超過5所。
3、從財政力量方面看,我校財政經費緊張,雖然有國家和市政府的資金支持,但2003年校區搬遷啟動經費僅有1000萬元,而貸款高峰期的借貸總額就達1.68億元。
4、從家庭方面看,由于校區整體搬遷,造成教師兩地分居比例高,搬遷后高達20-25%。
二、奮發有為
盡管創業的各方面條件艱苦,但全體教師員工仍團結一心,群策群力,通過各種措施和途徑促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。
1、引樓
建校初期,我校資金緊缺,積極引用BOT模式,做好校園初期的樓棟建設。目前已建設學生用房9萬多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積達31.64萬平方米。
2、引鳳
學校積極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,并實施博士工程、教授工程等五大師資隊伍建設工程,建立激勵機制,引導教師提升素質、提高水平,形成一支數量與結構相對合理,具有艱苦創業、奮發有為精神的師資隊伍。
3、引資
學校充分利用武夷山的區位優勢,堅持開放辦學。學校成立董事會,促進產學研結合和合作辦學,促進學校與社會建立廣泛聯系與合作、籌措教育發展資金、支持武夷學院建設與發展的合作辦學組織形式。與多家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。攜手企業開辦訂單培養的“太陽班”“圣農班”等,與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。
4、引智
本著“不求所有、但有所用”原則,實行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制度,積極探索吸引海內外知名專家教授來校任教的機制,柔性引進多位院士、“長江學者”、“閩江學者”和知名專家聘為特聘教授、客座教授、講座教授,多國文教專家在校任教。特別是近年來,采取積極措施,進一步加大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力度,進一步充實了教師隊伍,提升了教師隊伍能力和素質,保證了學校教學、科研、學科建設和學校管理等工作的順利開展。